1.明确中小企业身份
建议合同签署主体在签约时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书面明确自身属于大型、中型、小型或微型企业,并提供相应证明(如企业规模类型自测报告或官方认定文件)。若未明确身份,可能无法主张法定最长付款期等权益。
2.细化付款条款
(1)明确付款期限与条件
机关、事业单位,建议约定交付后30日内支付,合同约定最长不超过60日;大型企业,建议约定交付后60日内支付,不得附加“第三方付款进度”或“背靠背条款”。
(2)验收条款规范化
明确约定验收期限(如“收到货物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若拖延验收,付款期限自约定验收截止日起算。
3.规避非现金支付与保证金风险
(1)非现金支付限制
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方式,若使用非现金支付,需明确约定且不得变相延长账期。
(2)保证金合规要求
仅允许收取法定四类保证金(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应接受金融机构保函替代现金。
4.强化逾期处理与争议解决机制
(1)逾期利息约定
约定利率不得低于合同订立时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未约定则按每日万分之五(年化约18.25%)计算逾期利息。
(2)争议部分分割支付
若交易存在局部争议(如质量问题),无争议部分仍需及时支付。需在合同中明确“争议不影响无争议款项支付”。
5.证据管理与风险防范
(1)关键证据留存
保存合同、交付签收单、验收记录、催款函件(邮件、书面),定期备份微信、邮件等催款记录等合同签署及履行紧密相关的文件和信息。
(2)删除高风险条款
删除以审计结果为结算依据、非法定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为付款条件等无效条款,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