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法行为及依据
网信办就滴滴公司被罚的答记者问(以下简称“答记者问”)中公布[1],经查明,滴滴公司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归纳起来主要是8个方面:
i):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1196.39万条;
ii):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83.23亿条;
iii):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段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亲情关系信息138.29万条、“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1.53亿条;
iv):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的精准位置(经纬度)信息1.67亿条;
v):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14.29万条,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
vi):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
vii):在乘客使用顺风车服务时频繁索取无关的“电话权限”;
viii):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19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我们作为乘客看到上面这些时候可能会觉得有些信息我们确实提供过,提供时候可能也没太考虑滴滴APP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信息帮我们安排行程。但滴滴公司未料到的是,这些行为都是法律所不容的,都是涉及违法行为的。
从网信办所列以上违法事实可以看出,滴滴公司涉及的违法行为集中在个人信息处理领域,具体可以分为四大类,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信息收集方式违法、未对个人信息采取相应的加密安全技术措施、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而其中,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是最为严重的问题,8项违法行为中有6项与过度收集信息有关。判定这四类问题违法的依据为:
1. 关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在数据时代,基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各大互联网厂商均自然倾向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尽可能的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行为数据等,因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一直是数据合规监管的重点领域。《个人信息保护法》[2]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同时,个人信息处理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但在不同业务领域中,到底哪些信息属于“最小必要”在企业中争论不休。因此网信办联合其他三部门出台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了明确。
滴滴属于网络约车类,其必要个人信息包括:
1)注册用户移动电话号码;
2)乘车人出发地、到达地、位置信息、行踪轨迹;
3)支付时间、支付金额、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
而滴滴公司收集的人脸识别信息、年龄段信息、职业信息、亲情关系信息等显然不属于上述必要个人信息的范围。而对于非必要的信息,在收集时应和必要信息区分,并给予用户拒绝授权的选择。而企业如果未加区分通过隐私政策要求用户一并授权,则可能会面对过度收集信息的风险。
2. 信息收集方式违法
滴滴公司在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收集了客户精准位置(经纬度)信息1.67亿条。《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3]。滴滴公司收集信息的场景显然不符合最小必要原则。
在收集信息时,即使收集的信息类别属于业务所必需,也要注意收集的时间点,是否符合最小必要的原则。
位置信息和行踪轨迹是网约车类APP提供服务所必须的,但并不意味,网约车APP可以不分时间的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网约车APP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目的在于了解用户位置进行车辆派单接送用户,并在行程过程中保证安全。而在评价代驾服务、APP后台运营等场景,由于不涉及前述服务的提供,自然收集位置信息也并非必要。
3. 未对个人信息采取相应的加密安全技术措施
滴滴公司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14.29万条,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5780.26万条。《个人信息保护法》[4]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采取下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4. 未经同意处理个人信息
滴滴公司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539.76亿条、常驻城市信息15.38亿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3.04亿条。《个人信息保护法》[5]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法律规定的豁免情形除外)。《网络安全法》规定[6],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
(二)罚款金额及依据
滴滴公司判处罚款80多亿。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天文数字。在数据安全合规领域也属于天价罚款。网信办在公告中引用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分别设立了罚则如下: